
受疫情影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3月份,餐饮收入6026亿元,同比下降44.3%;3月份餐饮收入1832亿元,下降46.8%。当国内疫情得以控制,餐饮企业以为终于要迎来艳阳天时,可谁料全球疫情爆发,拖累了复苏的脚步。
经济专家表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疫情使消费者们的钱包不断缩水,消费降级随之而来。由此引发的“消费降级”也会影响餐饮行业的方方面面。
记者观察发现,各大商场的客流量明显减少,随之受影响的是开在商场内的餐厅。据某商场内餐饮经理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疫情得以控制以来,店内的消费者明显增多,但还是不能与以往相比。反观之,平价的快餐小店与菜市场客流量依然如旧。
某餐饮区域经理向记者表示:“经营平价快餐是餐饮企业解决困境的重要思路之一,餐饮品牌大店还想着尽快回归食客盈门的常态,显然不大现实。所以疫情期间不少餐饮品牌陆续推出“平价快餐”是必然的。”
记者了解到,海底捞旗下的平价餐饮店主打“一人食”模式,店内环境与普通快餐店没有太大差别。主营面食、茶饮、甜品和早餐4大类,几乎都是成品和半成品,只需要做简单加工即可。消费者自取餐盘选择小吃、茶饮、面条和浇头后,再把餐盘放在自助结账机上,就能快速完成付款。
事实上,开始降级下沉的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不止海底捞一家。前不久西贝也传出为旗下中式快餐品牌“弓长张”在北京寻租店铺的消息。弓长张定位为“国民食堂”,将主打“33道现炒下饭菜”,一顿午餐只要15元左右。以及喜茶的平价副品牌喜小茶在深圳开业,最便宜的一杯奶茶仅需7元钱。
为什么海底捞、西贝等头部品牌纷纷布局快餐赛道?从事多年酒店管理、餐企策划、咨询的潘先生告诉记者,选这个时机进入,一是来弥补疫情造成的损失;更重要的是,随着一些餐饮的倒闭,他们会拿到以前很难拿到,或者按这个价格拿到的店面。如果走连锁加盟的路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连锁加盟领域的乱像,对餐饮业来说是件好事。
竞争加剧 刚需为王

与中高端餐饮不同的是,饱腹感强、性价比高、标准化程度高的“小店”正在迅速恢复。面对着餐饮业整体门店开始缩水的严峻情况,大品牌餐饮企业入局平价餐饮也加剧了餐饮界的内部竞争,餐饮行业加速洗牌。
大墨餐饮品牌咨询创始人、《餐饮品牌塑造》作者白墨向记者表示,海底捞开面馆可以给餐饮人3点启示:第一,餐饮行业会出现一批物美价廉的国民食堂,价格亲民接地气,菜品种类丰富的餐馆会受到欢迎;第二,如果你没有海底捞那么完善的中央厨房供应链,是做不了极致性价比餐馆的;第三,人均30元以内的餐饮品类竞争进一步加剧,有实力的大品牌将会以价格战来并收割市场,抢占渠道,等到规模化上来后重新溢价。
白墨认为,目前餐饮企业竞争进入真正“品牌+资本”的时代。大品牌可以牺牲利润,加上成本优势,会降低价格。接下来会迎来一波消费降级潮,这让本身实力不济的餐饮企业会被淘汰掉。
对于其他餐饮品牌来说,如何在做好控制成本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服务,将是接下来大家要思考和要去做的。当消费者荷包紧张了,花钱谨慎了,谁家产品性价比、标准程度高,谁就最有可能被“翻牌”。
那么餐饮企业应如何提高竞争力,避免洗牌呢?
潘先生坦言,海底捞、西贝等进入平价快餐小店,正确的路径应该是走加盟连锁之路。如果全部直营管理人员是个瓶颈。他表示:“如果按照这个路径进行,我想他们是看好了这个领域缺少全国性的优质品牌,从品牌的规模和美誉度来说,这是市场的空白点。他们只会改变所在店周边的竞争态势。对大部分餐饮店影响不大。要与其竞争只有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提高性价比,二是特色为王。”
事实上,由于消费者对食品卫生安全的要求与就餐环境的考量,冲动式、松散式的加盟,未来应该会逐渐淘汰掉。所以这个时候餐饮企业要更加要注重食材品质安全、健康、卫生,坚决不能以次充好,为节省成本降低食材标准。同时可以在特色方面下功夫,比如提倡现打现卖,明档、现做、直取,提高消费者价值感知。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称,推出覆盖不同消费人群的副牌是许多大型连锁企业的战略布局。从整个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来说,金字塔形的布局能包括高中低端,覆盖多场景多渠道多消费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餐企利用线上自媒体推广来提高知名度,这也是一个提高竞争力的办法。“疫情导致线下流量锐减,餐饮品牌可以加速布局线上来获客,比如学会社群运营、短视频引流等方式。”白墨建议道。
另外,疫情结束后,人们是否会进行报复性消费?对此白墨认为报复性消费不会出现。因为很多企业受损严重,老百姓收入减少,同时害怕疫情,外出就餐依然会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