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书写“无米成炊”传奇,杨安镇铸就“中国调料第一城”——
中国味都 老味道里调“新味”
上世纪90年代调味品售卖的场景
腾达辣椒制品有限公司工人筛选辣椒
集调味品博物馆、交易展示、科技研发、会展等于一体的小镇会客厅
□本报记者胥爱珍尹晓燕本报通讯员于东钧贾鹏
全国最大的香辛料深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调味品集散地、年购销量占据全国调味品市场的半壁江山。乐陵市杨安镇是一座空气中、泥土里都散发着调味品香气的地方。
这座仅有5万人口的小镇,从事调味品及相关产业的人员达3.3万人。这里拥有267家调味品加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2家,同时还有上千家从事调味品购销的大大小小的公司和门店。全镇调味品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达220亿元。
肇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杨安镇调味品产业从一包辣椒面的小生意起步,经历了市场的大浪淘沙,不断发展、壮大。进入新时代,杨安镇人敢闯、敢干的本色不改,正以全新的姿态拥抱预制菜新蓝海,抢抓直播电商新风口,逐浪新业态,在传承与创新中调制出产业振兴的“新味道”。
从一包辣椒面到220亿元产业
杨安镇人靠肩挑手扛,创造了“无米成炊”的传奇
每天早晨起来,第一时间在手机上查看当天的调味品行情,已经成为崔建国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闻着调料香长大,调味品对他而言不仅是最熟悉的味道,更是为之奋斗的事业。
1989年高中毕业后,崔建国就跟着父亲一起打拼,现在,他的乐陵市福惠圆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年经营调味品达2万吨。
“别看今天杨安镇调味品产业规模这么大、经营品种这么多,40多年前最开始时,就只是加工、贩卖辣椒面。”崔建国说,在杨安镇,第一个做调料生意的人是安子李村的杜占臣。当年,杜占臣靠着借来的250元钱和50斤粮票,远赴东北跑来了第一份辣椒面合同,这也成了杨安镇调味品产业的发端。
1976年,30多岁的杜占臣还在生产队坚持上工,累死累活干一年,经常还要吃救济粮过日子。穷则思变。高中毕业的杜占臣千方百计想改变困境。借口弟弟在东北多年未回家,他向生产队请假说去看望弟弟,趁机在那里干了一年修补蒸笼的活儿,挣了1000元。其间他发现了商机:当地人喜欢吃辣椒,辣椒面紧缺,人们在商店前排长队买。回家后,杜占臣把情况讲给生产队支书,支书动了心,跑到公社找书记,得到了公社书记的支持。杜占臣壮了胆气,借了250元钱、50斤粮票,跟着公社坐垫厂业务员跑辣椒面合同去了,第一笔就签了1000元。靠着买辣椒加工辣椒面,大队第一年赚了2万元、第二年4万元、第三年10多万元……杜占臣在安子李村点燃了星星之火。
当时的乐陵农村,盖三五间土坯房也就需要一两千元,10万元对农民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安子李村辣椒的香气,很快飘到了周围的村子。正当大家既羡慕又犹豫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大伙儿闯关东、搞经营增加了底气。以庞国平、崔俊良、张国昌、王加新、王绍华等为代表的杨安镇人纷纷出去跑合同、卖调料。很快,调料经营在杨安镇呈现了燎原之势。
“我们大崔村距离安子李仅2公里,受杜叔他们带动,我的父亲崔玉台是出去较早的一个,称得上是杨安镇调味品产业的创始人之一。”崔建国说,“老一辈人走南闯北,跑销路、购原料,风餐露宿、非常艰辛,也正是他们的拼搏兴起了这个产业。”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经过几年打拼已经有了不少积蓄、眼界更加开阔,一部分人顺势搞起了个体经营。当时的杨安镇政府也比较开明,为了方便村民外出跑合同,允许他们以镇办企业——杨安镇农副产品加工厂的名义外出跑业务,搞代加工。市场越跑越大。一些人不远万里到海南、广西等地跑原料,两广的砂仁、四川的白芷、海南的胡椒、新疆的孜然,都开始向杨安镇汇聚,再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进货、发货,便利的交通条件尤其重要。连接多条省道的杨安镇三岔路口,成为各村调料生意人的聚集之地。“1983年,我们家就在三岔口开了门市,前店后厂,调料市场逐渐兴起。”崔建国说,当时做调料生意的人们有个习惯:发货就放鞭炮,意在讨个好彩头。有几年,三岔口市场那一片,每天鞭炮声此起彼伏,红红火火。截至1991年,杨安镇三岔口市场开起了400家调味品门店,“中国北方最大的调味品集散地”渐具雏形。时至今日,杨安镇已经发展成享有“中国味都”美誉的特色镇,全镇调味品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达220亿元。
从掺杂使假“臭门市”到公司化品牌化发展
杨安镇人抢抓机遇“自我革命”,占领了全国调味品的半壁江山
有句老话叫“萝卜快了不洗泥”,粗放野蛮式快速增长埋下了质量隐患。杨安镇调味品畅销,走出了两三千名调味品业务员,一些经营者贪图眼前利益,干起了一锤子买卖。他们在加工、经营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把经商之道走偏了,也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杨安镇调料一下子“臭门市”了。
“创业不易,毁业却在一夕之间。业务员去拉合同,人家一听是杨安镇的调味品,立刻拉下脸来,免谈。全镇的生意几乎做不下去了。”杨安镇老牌企业、山东庞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庞国平曾亲历过这一尴尬时期,他跟人家说他的产品“真”,客户就是不信。
“杨安镇的调味品市场不能就这样倒下,大家辛辛苦苦办起来的厂子不能就这样垮掉!”以庞国平为首的经营者们认识到,再不改变这样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前辈们创下的产业、建起的市场将要毁于一旦。产业生存靠产品,产品生命靠质量,调味品产业想要继续发展下去,必须走规范化、品牌化经营的路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个体私营经济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抢抓机遇,乐陵市决心重振市场,带领经营者走出困境,重拳出击,开展了一次调味品行业大整顿,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政府牵头相继成立了乐陵市调味品协会、乐陵市调味品行业商会,引导经营者走企业化、规范化发展的路子。
庞国平成了杨安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注册公司,给调味品上“户口”。他一改在三岔口市场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创办了乐陵市庞大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现更名为山东庞大食品有限公司),花7000元到工商部门申请注册了“晨益”牌商标,产品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
消费者起初并不买账,庞国平就在包装袋上印上自己的头像和“庞记”二字,跟业务员一起拿着产品上门推销,让大家先尝后买,如果吃出假货,就按包装袋上提供的照片、电话、厂址找老板。“假冒伪劣调味品对杨安镇的调味品产业破坏性是巨大的,我们用了3年时间,‘晨益’牌才重新开拓了市场,站稳了脚跟。”庞国平说。一次庞国平乘公交车,有位顾客认出了他:“你不就是‘庞记’的老板吗?你们家的调料好吃。”庞国平有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产品终于得到认可了。
“庞记”的“晨益”牌产品一打开市场,启发了原先不看重注册商标、企业化经营的同行。相继诞生了“陈记”“王记”“禹记”和一批调味品企业。
“2012年,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我们发展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杨安镇的调味品产业迅猛发展。”崔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