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酱油第一股加加 很难摘掉ST帽子重回主业

   2021-05-25 7290
核心提示:日前,海天股份发布2021年一季报,表示今年业绩取得开门红,实现营业收入2.0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32.27万元。有
 日前,海天股份发布2021年一季报,表示今年业绩取得“开门红”,实现营业收入2.0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32.27万元。

有人为海天味业的傲人业绩点赞,也有人想起了另外一个调味料品牌,“中国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

相较于海天味业,加加食品的日子不好过。

5月18日,在2020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上,ST加加①董事会秘书杨亚梅表示,摘帽尚需深交所同意和批准,具体日期暂无法确定。

上市将近十年,加加食品为何从“中国酱油第一股”变成ST加加?在调味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加加食品现状如何?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近日,加加食品交出了2020年的“成绩单”。

目前,加加食品主要从事酱油、植物油、食醋、鸡精、蚝油等产品的生产及销售。

“加加”酱油和“盘中餐”食用植物油是公司的核心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80%。

2020年,加加食品营收为20.73亿元,同比增长1.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6亿元,同比增长8.47%。

在疫情影响下,业绩仍然处于增长状态,难得但难言优秀。

客观来看,与同是上市公司的竞争对手海天味业、千禾味业、中炬高新进行横向对比,加加食品的业绩和增速都逊色不少。

在2020年,海天味业实现营收227.92亿元,同比增长15.1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03亿元,同比增长19.61%。

而旗下拥有厨邦、美味鲜品牌的中炬高新营收同比增长9.59%达到51.2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3.96%达到8.9亿元。

由此可见,这两家公司不管在业绩规模,还是增速上都远甚于加加食品。此外,曾经发展远不及加加食品的“小弟”千禾味业,也已逐步追赶上来。

2020年,千禾味业营收同比增长24.95%达到16.93亿元,与加加食品的差距已然不大。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速为3.81%达到2.06亿元,利润规模已超越加加食品。

事实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将时间跨度拉长不难发现,加加食品早已陷入成长缓慢的泥沼。

2012年1月,加加食品创始人、实控人杨振成功将加加食品推上了A股。

这一上市时间,比酱油行业老大海天味业早了整整两年,加加食品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酱油第一股”。

加加食品在全国调味品行业和酱油行业均居第3位,前两位是海天味业和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上市以来,加加食品的业绩数据可以用一个“稳”字来概括,但这样的“稳”却并非好事。

2011年,加加食品营业总收入达到16.8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8亿元。

2011-2020年,加加食品未曾出现过亏损,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最低时未下过1亿元,但也没有太大的发展,最高时没超过1.8亿元。

加加食品的成长性危机可见一斑。在这些年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之下,调味品市场的增长情况也有目共睹,但加加食品却还在“原地踏步”。

这不禁令人心生疑问:加加食品发生了什么?为何在规模并不大的情况下早早停下了增长脚步?

多元化买买买 均以失败告终

加加被ST充分说明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是存在问题的,但这次担保事件并非加加逐渐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而是企业内部问题累积多年后的一次体现。

要问加加为什么会从当年无比风光的酱油第一股变成今天这样,根本原因还是企业自己没有走对“多元化”这条路。

过早进行多元化的恶果始终在限制加加的正常发展,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1、过早的品类多元化

在之前的文章中跟大家说过,现在大多数成功的大消费企业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产品矩阵,这些矩阵大多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

以海天为例,公司的尖端产品就是海天酱油,每年的酱油销售收入占比达到60%。同时公司还有蚝油、酱类、醋等“多强”产品。

如果加加在做好酱油产品的同时,向其他品类扩张是没任何问题的,但是这一步迈得太早了。

从加加的收入构成上看,公司对于酱油业务并不专一,仅有一半的收入来自酱油。

要知道,海天的酱油业务收入占比从70%降到60%用了10年,而加加的产品矩阵从2008年开始就长这样了。

在主力酱油没有在市场上站稳之前就区发展其他业务,导致加加现在面临“一超”不够超、“多强”也都不够强的尴尬局面。

各个产品都没能在细分市场中打出一片天地,也导致整个品牌的知名度在逐渐下降。

2、失败的多元化并购

眼看自己搞多元化不成功,加加还想着靠收购来实现多元。结果,经历了三次失败的并购之后,耗费了公司大量的精力与成本。

2015年加加向云厨电商增资5000万元,发展与主业毫不相关的鲜肉配送、日用品零售业务。

结果这些业务并未盈利,两年后加加不得不将公司白送给了别人。

2017年加加收购辣妹子食品公司,想发展辣椒酱等调料业务。但经过半年的谈判无法与对方达成一致,以失败告终。

2018年,账上货币资金不到2亿元的加加又要斥巨资48亿元收购金枪鱼钓公司,发展金枪鱼业务,但因控制权等问题又没有谈拢……

作为曾经的“行业大哥”,加加食品也曾尝试业务突破,只是每一步棋都没有走到点上,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几番折腾下来,加加不仅没收购到好公司,连自己的主业也越做越凉了。

上市九年,加加食品好似大梦一场。作为曾经的“中国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还能重回巅峰吗?

调味品市场规模接近千亿,竞争十分激烈,海天味业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其次是李锦记、老干妈等头部品牌。

与它们相比,加加食品已经沉寂多年,在知名度上没有多大优势,想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在产品上发力。

目前,国内酱油市场趋于饱和,而且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重视,重盐的酱油已经逐渐被消费者抛弃。

在此之前,海天推出淡口酱油、海天老字号淡盐头道酱油等限盐系列产品,李锦记也推出薄盐醇味鲜酿造酱油。

虽然在价格上偏高,但是市场表现尚可。

加加食品也推出了减盐系列酱油,还在包装上进行了改变,只是市场表现平平无奇。

相似的产品,为何取得的成绩如此不同?

这要从定位说起,与其他酱油品牌相比,加加食品的酱油主打中低端市场。

在企业发展之初,平价路线可以带动销量,快速扩张,但随着消费升级,大众亟需更高端优质的产品。

但在高端、次高端酱油领域的竞争中,加加食品处于弱势地位。

除此之外,受定位与产品的影响,加加食品的酱油利润率较低,因此想要提升营收增长也更为困难。

市场是残酷的,在加加食品掉队的这些年,竞争力已经大不如从前,市场也早已被李锦记、海天味业、厨邦等品牌瓜分。

不进则退,留给加加食品的时间不多了。

如今在投资上吃够苦头,债务缠身,调味品市场参与者众多,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实控人违规事项频出、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股权被司法冻结,加加食品还能赢得多少资本信任,还是未知数。

加加食品想要崛起,注定难上加难。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91jindi.com/news/show.php?itemid=13313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