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餐饮效率提升在即,复合调味品将维持高景气

   2019-12-27 4440
核心提示:目前外卖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产业渗透率持续提升。美食、甜点饮品成为外卖订单主要品类,夜间经济中,外卖促进各地的夜间经济发展
 目前外卖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产业渗透率持续提升。美食、甜点饮品成为外卖订单主要品类,夜间经济中,外卖促进各地的夜间经济发展。80、90是外卖消费的主力军,外卖竞争模式由红利转向效率和品质,生态边界不断扩大。

中泰证券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范劲松在进门财经路演时表示,90后烹饪技能欠缺,“懒人经济”盛行,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端便捷化诉求强。对比日本,我国单一调味品人均消费量趋于饱和,而复合调味品人均消费提升空间广阔。

一、复合调味品高速增长,效率提升是核心驱动力

1、调味品行业小品类、大市场

调味品小品类、大市场,增长稳健。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2011-2016年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从2588亿增长至4568亿元,CAGR为12.0%;预计2016-2021年的CAGR为9.7%,保持稳健增长趋势,至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270亿元。

2016年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接近700亿美元,超过美国和日本,是全球最大的调味品市场。但我国调味品行业品类众多,单个调味品的体量不大,其中最大的酱油占调味品行业总销量的43%,第二的食醋占比18%,其后的品类占比均不到10%,整体呈现多品类、单品较小。

2、单一调味品增长放缓,复合调味品引领行业

调味品可分为单一调味品和复合调味品。调味品是加入食物以带出某种味道的酱汁或调料,或用于佐餐食用。通常调味品可分为两类:

1)单一调味品,指含有一种主要原材料的调味品,典型产品包括味精、酱油、醋、腐乳、香辛料、调味酒、蚝油等。

2)复合调味品,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味品组成的调料,经过进一步加工,成为具有特殊风味的调味品。典型的复合调味品有火锅调料(可分为火锅底料和火锅蘸料两大类)、中式复合调味品、鸡精及西式复合调味品等。

复合调味品快速增长,占比持续提升。由于我国传统烹饪过程习惯使用单一调味品,目前单一调味品占据了绝大部分调味品市场。但随着单一调味品消费趋于饱和、增速放缓,而复合调味品快速增长,我国复合调味品的占比逐年提升。

2011-2016年,单一调味品市场规模从2175亿增长至3714亿,CAGR为11.3%,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从417亿增长至854亿,CAGR为15.4%。

预计至2021年,单一调味品市场规模将达到5612亿,五年CAGR为8.6%,环比2011-2016年的复合增速放缓2.7个pct;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658亿元,五年CAGR为14.2%,环比2011-2016年的复合增速仅放缓1.2个pct。

复合调味品受益于更快的增速,占比从2011年的16.1%提升至2016年的18.7%,预计2021年将进一步提升至22.8%,提升速度加快受益于复合调味品与单一调味品的增速差扩大。

复合调味品渗透率及使用频次均有明显提升空间。单一调味品渗透率较高,典型的酱油广泛应用于我国烹饪领域,渗透率接近100%;味精作为引入较早的工业化的单一调味品,渗透率也接近80%;新兴的品类如蚝油渗透率也超过20%。

而复合调味品中仅鸡精起步较早,渗透率达到60%+,其他新兴的复合调味品渗透率极低,预计不到20%,提升空间大。

2016年我国城市复合调味品的人均消费金额为90元,农村仅为24元,说明复合调味品在下线及农村的渗透率提升空间大。而从使用频率来看,酱油等单一调味品基本每餐使用,而鸡精外的复合调味品如火锅底料、川菜调料等使用频次低。

对比日本,我国单一调味品人均消费量趋于饱和,而复合调味品人均消费提升空间广阔。以单一调味品酱油为例,我国人均消费量约7.5升,超过目前日本的人均消费量,对比日本人均12升的峰值有约60%空间,但日式酱油偏淡食用量更大,实际空间不到60%。

从食醋看,日本人均供给量峰值约3.4升,以此为参考我国食醋天花板约为450万吨,对比我国目前食醋产量提升空间不到50%。故从单一调味品看,我国最大的两大品类酱油和食醋对比日本的人均消费量提升空间有限。

无论从人均消费额还是结构占比来看,我国复合调味品对比国外成熟市场提升空间大。从复合调味品看,2015及2016年我国人均消费金额不到10美元,而美国和日本均超过80美元;我国复合调味品占调味品行业总销售额的比例不到20%,而美国和日本占比均在50%左右。

复合调味品具备较高的单价,规模效益未充分释放的情况下毛利率已接近40%。由于复合调味品是单一调味品的进一步加工,其定价通常高于单一调味品。颐海和天味的复合调味品吨价在2万元甚至更高。

从毛利率看,颐海和天味的复合调味品毛利率在40%左右,低于海天、恒顺等规模优势较强的调味品龙头,但高于加加的酱油。我们认为加加酱油具备一定规模优势,但定位较低因此毛利率较低。而复合调味品龙头随着体量快速增长,规模效益显现,毛利率有望继续提升。

3、复合调味品提升效率,餐饮和家庭端均受益

复合调味品提升烹饪效率,迎合餐饮和家庭端的诉求。对比单一调味品,复合调味品使用的原材料多,在单一调味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标准化程度高。

烹饪时对技艺的要求较低,通常只需要混合食材加热即可,同时由于完成了前段繁琐的调味品调配过程(如葱姜蒜等的准备),缩短了烹饪时间。

由于复合调味品提升烹饪效率的特点,迎合了餐饮连锁化、标准化的趋势,同时满足了家庭便捷化的诉求。餐饮端使用复合调味品可提升食品安全性、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保持口味一致性。

二、他山之石,寻日本复合调味品增长之因

1、宏观背景: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率提升

20世纪60-90年代,日本家庭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城市化率不断提升。在日本经济90年代进入停滞前,居民收入保持了强劲增长的趋势。

1963-1992年,日本两人及以上的劳动者家庭的年平均月可支配收入从49076日元增长至473738日元,CAGR为8.1%。1950年日本城市化率恢复至1940年的水平后持续提升,尤其是在1955-1975年,快速从56.1%提升至75.9%。

2、餐饮端:外食占比提升+餐饮店公司化,推动餐饮向标准化发展

90年代前日本餐饮市场快速增长,外出就餐比例上升。受益于收入的增长及城市化推进,日本餐饮市场从1975年的8.6万亿日元增长至1992年的27.7万亿日元,CAGR达到7.2%。

同时,日本外食率及饮食外部化率持续提升,外食率指日本餐饮市场规模/(餐饮市场规模+家庭食品饮料支出),饮食外部化率指广义的餐饮市场规模/(餐饮市场规模+家庭食品饮料支出),广义包括了调理食品等中食市场。

1975-1997年,日本外食率从27.8%上升至39.7%,此后由于经济不景气回落至35%左右的水平。1975-2017年,日本饮食外部化率从28.4%提升至45%左右,90年代经济不景气后日本饮食外部化率仍未回落。

参考日本的经验,我们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效率提升,外食(包括广义)占比将逐步提升,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

日本公司化餐饮店占比提升,个体户餐饮店占比下降。我们认为餐饮店的公司化可以部分反映连锁化的趋势,而个体户餐饮店通常都独立经营。

1952-1982年,日本餐饮店数量从13万家增长至84万家,其中公司化经营的占比从6%提升至13%,个体户经营的占比从95%下降至87%。伴随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餐饮店会向公司化连锁化发展。

日本餐饮用速冻食品快速增长,验证餐饮标准化趋势。日本的速冻食品几乎全为调理食品(仅少量为农畜水产品),即食材经过预制后的食品,通常可以直接烹饪食用。调理食品作为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反应了日本餐饮行业的标准化趋势。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受益餐饮市场增长、外食率持续提升、餐饮连锁化发展,日本餐饮用速冻食品产量爆发。1997年外食率峰值时,日本餐饮用速冻食品产量接近110万吨,而同期家庭用速冻食品产量仅40万吨左右。

餐饮用速冻食品的发展验证了日本餐饮高速增长伴随着标准化的过程,而复合调味品也是将多种单一调味品进行标准化后的产品,同样受益餐饮行业标准化。

3、家庭端:老龄少子化,满足便捷化需求

复合调味品的便捷性和易操作性满足了日本家庭的需求。日本社会呈现出:

(1)人口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占比持续提升;

(2)日本女性外出就业,持家比例从70s以来持续下降;

(3)日本家庭结构小型化,男女初婚年龄推迟,一人家庭占比从3%提升至35%。以上情况均反映出日本家庭对于在家烹调的便捷化需求,而复合调味品将烹饪过程化繁为简,迎合了日本家庭的诉求。

4、日本调味品从单一向复合发展,龟甲万酱油衍生品快速增长

日本酱油衍生品(复合调味品)逐步替代单一酱油。汤汁和烤肉酱都是以酱油为原料生产的复合调味品,加入多种配料进一步加工,使用时更加方便快捷,对酱油有明显的替代作用,实现从单一调味品向复合调味品的转型。

1987-2017年,日本家庭购买酱油的支出从3200日元下降至1800日元;而购买酱油衍生品的支出从2300日元上升至4800日元。

1980年以来经历20多年的增长,日本汤汁和烤肉酱两大酱油衍生品的产量分别达到约15和20万千升的水平,期间日本单一酱油的产量从约120万千升下降至90万千升,复合调味品对单一调味品的替代效果明显。到2009年,酱油衍生品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酱油。

日本酱油龙头顺应调味品复合化趋势,酱油衍生品收入快速增长。龟甲万是日本酱油龙头,2001-2008年公司酱油收入基本保持稳定,CAGR为-0.3%;而酱油衍生品收入从17250百万日元增长至33809百万日元,CAGR达到10.1%。

三、成本压力倒逼餐饮标准化,火锅底料和中式复合调味料赛道佳

1、效率提升是长期逻辑,餐饮与家庭端双轮驱动

参考日本复合调味品的发展驱动力,我们认为中国复合调味品的发展同样将受益于其带来的效率提升。(1)餐饮端:餐饮市场快速增长,外食占比提升,餐饮向连锁化、标准化发展;(2)家庭端:家庭结构小型化及90后烹饪技能欠缺,便捷化需求愈发强烈。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高个位数增长,城镇化率达到60%。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4万元,且仍保持7.8%的增速。城镇化率近年来保持提升趋势,2018年接近60%。居民收入的增长及城镇化的推进,带动餐饮市场持续景气。

1)餐饮端

我国餐饮业收入保持10%左右的稳健增长。2018年我国餐饮业收入达到4.27万亿元,且近年一直保持10%左右的增长,我们预计未来五年餐饮业仍将维持近10%的稳健增长趋势。

我国外食占比持续提升,对比日本仍有空间。由于国家统计局2013年调整统计口径,我们分两个时段研究我国居民的外食占比提升趋势。1995-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在外用餐/食品支出的比例从9%提升至22%。

2013-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中,饮食服务/食品烟酒的比例从16.8%提升至18.3%。

对比日本35%的外食率,我国仍有提升空间。同时外卖市场的爆发,使广义的外食率加速提升。借鉴日本的经验,我们认为餐饮业的发展、外食率提升将推动行业加速向连锁化、标准化发展。

外卖市场爆发,时效要求提升,加速推动餐饮标准化。受益于移动支付的普及,我国外卖市场爆发式增长。

根据Trustdata,2015-2018年我国外卖市场规模从1300多亿增长至4600多亿,预计2019年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仍有30%左右增长。2015-2017年,美团外卖的订单单均配送时长从38分钟缩减到28分钟。

外卖较强的时效性对餐饮店的出餐时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倒逼餐饮店进行标准化从而提升烹饪效率。以部分外卖平台为例,当商家出餐时间大于15分钟,骑手可以选择取消或继续配送。

我国餐饮业呈现大体量、小规模的特点,面临中等规模困境。我国餐饮业体量庞大,根据中国烹饪协会数据,2018年全国共有465万家餐饮企业。但我国餐饮企业连锁化、集中化程度低,规模小。

根据2019年美团的调研,仅13.5%的餐饮店为连锁店,86.5%为个体店。59%的餐饮店座位数在20个以下,83%的餐饮店经营面积小于100平,96%的餐饮店员工数量少于10人。

很多餐饮企业在门店数量达到十几家体量时,会因传统的采购、品控、物流管理方式等的不统一而导致全部门店的非标准化,随即带来成本的上涨和用户体验的不一致,并可能带来食品安全等问题。

随着我国餐饮连锁化、标准化,中等规模困境将得以解决。当餐饮企业规模扩大时,进行连锁化管理,实施标准化将有效解决中等规模困境,而复合调味品在标准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餐饮店进行连锁化、标准化后,能够(1)提升食品安全性;(2)保持口味一致性,确保用户体验;(3)享受规模效益,提升效率,节约成本(节约厨师和厨房空间,节约烹饪时间提高翻台率)。

根据Euromonitor,我国连锁化餐饮店占比和连锁化收入占比均远低于成熟的日本和美国,我们认为主要系我国餐饮供应链薄弱制约了连锁化。

从国内外的餐饮供应链龙头来看,美国的Sysco、USFoodsHoldingCorp、PerformanceFoodGroup的SKU数量均超过10万,而蜀海和美菜的SKU数均不到1万个;从配送中心数量对比,国内龙头的覆盖也需要提升;此外,虽然我国餐饮市场规模庞大,但餐饮供应链行业的发展处于早期,龙头收入体量对比海外较小。

调味品行业作为餐饮上游之一,过去主要以单一调味品为主,对应广大中餐市场的中式复合调味品龙头仍处于发展初期。近年来,随着下游倒逼上游供应链发展(包括调味品),从而支撑起餐饮向连锁化、标准化演进。

2004-2018年我国连锁化餐饮店占比从0.7%提升至1.8%,连锁化收入占比从6.2%提升至9.6%,但对比成熟的美国和日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家庭端

受益收入增长,家庭调味品支出快速增长。根据Frost&Sullivan,我国各线城市家庭的调味品年支出金额及购买频次对比两年前均有明显提升。

从支出金额看,三线城市增长最快,其次是二线城市;从购买频次来看,四五线增长最快,其次是三线、一线。三线城市表现出明显的量价齐升,二线城市主要依靠价格推动,四五线则还处于放量阶段。

90后多为独生子女且生活在物质快速富裕的年代,烹饪技能欠缺。当下90后进入社会、成家立业,逐渐成为主力消费群体。相对于70后、80后,90后烹饪技能欠缺。

一方面,90后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关注度高;另一方面,90后成长在物质快速富裕的时期,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90年代加速下降。因此90后在成长时期较少需要承担家庭烹饪工作,欠缺相应技能。

“懒人经济”盛行,本质仍是追求效率。在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愿意为便捷化支付溢价,催生了“懒人经济”的发展。“懒人经济”本质是以金钱换取闲暇时间,节约时间成本,是追求效率的一种生活方式。

复合调味品以高于单一调味品的价格节约烹饪时间,也属于“懒人经济”的范畴。根据淘宝的数据,2018年我国居民为偷懒花费160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95后增长82%最快。

懒人居家用品、智能扫地机、懒人厨房电器的消费分别增长28%、50%、81%,而自动擦窗机、懒人食品、懒人美妆用品的消费支出均增长150%。懒人厨房电器及懒人食品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家庭对于减少烹饪时间的需求。

2、餐饮成本压力是直接导火索,复合调味品推动降本增效

成本压力加剧倒逼餐饮业加速降本增效,复合调味品解决痛点。复合调味品推动餐饮标准化,提升效率是长期存在的逻辑,而当下我国复合调味品行业景气度持续高涨,我们认为主要系近年餐饮成本压力加大倒逼所致。

根据美团,原材料成本、房租、人力成本均是餐饮商户的主要经营痛点。2017年以来主要城市商铺租金经历了一轮大幅上涨;餐饮业专业技术人员工资上涨,且2018年加速;食品CPI持续上升。以上成本压力均使得餐饮企业迫切进行降本增效。

使用复合调味品替代单一调味品,(1)可减少厨师数量或将厨师替换为专业性较弱的服务人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餐饮业专业人员年薪为5.6万元,而服务人员的年薪为3.9万元;(2)更为标准化的流程可减少厨房面积,节约租金成本;(3)复合调味品提升烹饪效率,提升翻台率增加流水。

2017年以来餐饮业门店增速放缓,小型餐饮店受影响最明显。根据Euromonitor,2016年及之前我国餐饮门店数量的增长保持在5%以上,但受2017年开始成本压力加剧的影响,2017和2018年门店数量增速分别下滑至4.3%和3.5%。

相比之下,连锁餐饮门店数量增长保持较稳健的趋势,反应出门店数量的增长放缓甚至下滑来自于非连锁的中小餐饮门店。

根据美团的数据,2017年全国餐厅关店数是开店数的91.6%,倒闭餐厅平均寿命为508天。低水平同质化餐饮是被洗牌的对象,其中人均50元以下餐厅的关店率远高于其他价位。

成本占比上升导致餐饮业盈利能力承压,行业急需降本增效。根据中国饭店协会的调研数据,2018年餐饮行业整体及各个餐饮业态中,原材料、房租、人力成本占营业额的比例均呈上升趋势。

由于近年来成本高企,申万餐饮指数的销售净利率从2016年的7.54%下降至2018年的4.17%。餐饮业生态恶化,需通过标准化削减成本。

核心餐饮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也反映了近两年经营压力的增加,企业迫切需要降本增效。

1)全聚德

竞争加剧收入下滑,租金上涨拉低盈利能力。2018年全聚德餐饮收入为12.77亿元,同比下降5.4%。主要系餐饮行业竞争加剧,公司门店数量增长的情况下,接待宾客人数同比却下降4.2%。

2018年公司净利率大幅下降3.2个pct至4.1%,主要系租金成本持续上涨。尽管收入下滑,但公司2018年租金支出同比增长9.0%,租金占餐饮收入比提升了0.9个pct。

2)广州酒家

餐饮业务稳健发展,但租金压力突显。广州酒家餐饮门店数量、餐饮收入均保持增长趋势,且餐饮业务毛利率持续上升。但2018年租金占餐饮收入比例大幅上升2.7个pct。

3)海底捞

站位风口快速扩张,但2016年盈利能力仍承压。火锅餐饮近年处于风口,而海底捞作为火锅餐饮龙头,享受行业红利快速扩张。2014-2018年公司门店数从112家增长至466家,2015-2018年餐饮收入从57亿元增长至165亿元,CAGR为43%。

受益标准化,2014-2015年公司餐饮经营毛利率提升了6.6个pct,但2015-2016年下降了3.2个pct,主要系人力成本占收入比(非董事且在职的人员)上升了3.2个pct。

海底捞由于签订长期租赁合同,因此短期未受到租金上涨影响。(注:海底捞的餐饮经营毛利率考虑了餐厅层面原材料成本、员工成本、物业租金、水电开支、折旧摊销及其他餐厅层面的开支,因此低于A股餐饮上市公司)

全聚德定位高端拥有更高的人均创收,但海底捞标准化程度高拥有更高的人均创利和净利率。火锅是相对容易标准化的餐饮业态,同时海底捞作为火锅龙头不断提升自己的标准化程度。

我们对比了海底捞、全聚德、西安餐饮三家上市公司,全聚德依托于悠久的历史及北京烤鸭的品牌定位高端,2018年人均创收达到37万元,高于海底捞的25万和西安餐饮的15万。

但人均创利海底捞为2.4万最高,其次是全聚德的1.5万,西安餐饮的0.3万。从净利率来看,近几年餐饮业受原材料、租金、人力上涨的影响,西安餐饮净利率大幅波动,全聚德净利率下滑,而海底捞通过标准化保持上升或稳定的趋势。

标准化推动成本控制,海底捞持续标准化降本增效。标准化除了提升人员效率带来更高的人均创利外,也可有效控制原材料和租金成本。2015-2016年海底捞原材料占餐饮收入比例下降4.4个pct,而同一时期广州酒家下降1.4个pct,标准化为海底捞降低了原材料成本。

同时,标准化使海底捞的后厨面积占比较低,更多面积投入用餐区,海底捞租金占餐饮收入的比例持续低于同行。

解析海底捞的标准化门店模型——高效突显。海底捞一个门店平均拥有145位员工,人均年薪8万元。

受益于高标准化,其一家门店只需要13个厨工,即可供应65-90桌的顾客,在90桌上限条件下,一个厨工平均可以覆盖7桌客户,接近40位客人,其效率远超过其他餐饮。同时标准化使得厨房面积占比减小,海底捞就餐区占比可达到75%-80%。

3、复合调味品五年维持10-15%增速

复合调味品行业将维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2013-2018年,复合调味品行业规模从557亿元增长至1091亿元,预计至2022年仍将保持10-15%的CAGR,2022年行业规模接近2000亿元。

火锅是最大菜品,中式复合调味料增长最快。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火锅是中式餐饮中最大的菜品,2017年占据了中式餐饮收入的13.7%。2011-2016年火锅调味料市场规模从86增长至174亿元,CAGR为15.1%,预计至2021年增长至332亿元,五年CAGR为13.8%。

中式复合调味料是增长最快的品类,2011-2016年市场规模从65亿增长至141亿,CAGR为16.8%,而预计2016-2021年CAGR仍将保持16.5%的高增长,2021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2亿元。

4、火锅餐饮景气度高,中式复合调味品百花齐放

1)火锅底料

辣味偏爱度高,火锅市场具备持续增长空间。受益于辣味的刺激性和高复购率,偏好辣味的比例达66%。

火锅以辣为主,易复制扩张,因此在全国迅速普及,2013-2017年火锅餐饮市场规模从2813亿元增长至4362亿元,CAGR为11.6%;预计2017-2022年CAGR为10.2%,至2022年市场将达到7077亿元。

同时全国火锅店数量从2013的40.6万家扩张到2017年的60.1万家,预计2022年可达到89.6万家。

除量的增长外,中高端和高端火锅市场比大众市场增长更快,推动价格进一步提升。预计2017-2022年中高端、高端、大众火锅餐饮增速分别为11.3%、10%、9.7%。

火锅底料市场规模保持15%复合增速,潜在空间大且价格持续提升。2010-2015年火锅底料市场从59亿增长至125亿,CAGR为16.2%;预计2015-2020年CAGR为15.3%,至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255亿元。

若假设所有火锅餐厅均采用包装火锅底料,则2010、2015、2020年火锅底料的潜在市场总规模为199、389、658亿元,是实际规模的3.4、3.1、2.6倍。因此随着火锅餐饮的连锁化、规范化,包装火锅底料将替代散装火锅底料,潜在空间逐步打开。

从渠道看,火锅调料50%销售来自餐饮,46%来自零售,4%来自电商。另外从价格看,高端火锅底料收入占比从2010年的15%提升至2015年的23%,2020年有望达到30%,推动火锅底料均价提升。

2)中式复合调味品:酸菜鱼、小龙虾调料等空间广阔

中式复合调味料加速增长,定制品类有望爆发。因90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烹调能力的欠缺,预计2016-2021年中式复合调味料市场规模将呈逐渐加速的趋势,复合增速与2011-2016年基本持平。

庞大的中式餐饮市场为定制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预计2016-2021年定制中式复合调味料的CAGR将达到23.2%,市场规模从23亿增长至67亿元。

在众多中式菜系中,由于辣味备受青睐,四川菜占据了中式餐饮收入的12.4%仅次于火锅,我们尤其看好川菜中的大单品菜式,其有望带动相应的复合调味品快速增长。

一方面,我们认为辣味具备刺激性、高复购率,因此在全国快速普及;另一方面,辣味环境下微生物难以生存,能更好的控制品质,避免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酸菜鱼餐饮市场爆发式增长,标准化大单品初现雏形。酸菜鱼具备酸辣爽口的特性,且鱼类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迎合健康诉求,近年来我国酸菜鱼餐饮市场爆发式增长。

2014-2018年,我国酸菜鱼餐饮市场规模从40亿增长到123亿元,CAGR为32.3%;预计2018-2024年CAGR将加速到33.7%,至2024年市场规模扩张到705亿元。

根据美团,2016年我国酸菜鱼门店数量约1.3万家,占全国餐饮门店比例为0.17%。2017和2018年门店数量分别增长41%和64%,2018年底门店数量已达到3万家,占全国餐饮门店比例提升至0.28%。

太二酸菜鱼作为酸菜鱼龙头餐饮,近年快速发展,2015-2018年其门店数量从4家增长至65家,2016-2018年收入规模从0.68亿增长至5.4亿元。

复合调味品龙头天味食品推出标准化的酸菜鱼复合调味品,目前销售规模超过2亿元,是公司最大的单品,且仍保持60%+的增长。

小龙虾风靡全国,消费势头增长强劲。近年我国小龙虾餐饮爆发增长,小龙虾产量自2015年以来逐年加速,2018年已达到164万吨。2018年小龙虾门店数量增长近70%至14万家,20个城市的小龙虾门店数量超过1000家。

根据美团,2018年小龙虾外卖订单量是2017年的2.6倍,交易额是2017年的4.3倍。一大批小龙虾自主品牌快速崛起。

小龙虾的需求爆发式增长,给予了小龙虾复合调味品广阔的发展空间,天味食品新推小龙虾调料,2019年前三季度销售额已过4000万元,未来将充分受益小龙虾餐饮的爆发式增长。

四、复合调味品市场相对分散,颐海、天味等龙头有望胜出

复合调味品受益餐饮的标准化及家庭的便利性诉求,处于高速成长的阶段。提升烹饪效率是其发展的核心逻辑,且短期餐饮成本(房租、人力、原材料)压力加剧倒逼餐饮加速标准化。我们看好复合调味品中的火锅底料、酸菜鱼调料、小龙虾调料等辣味赛道。

关注资金实力强、品牌知名度高,能快速进行全国扩张的龙头企业。在行业高速成长的阶段,龙头无论是享受行业增长还是集中度提升,均有望实现高速增长。推荐天味食品、颐海国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91jindi.com/news/show.php?itemid=10659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